
近幾年,南美白對蝦養殖在放苗30天左右出現“急性肝胰腺壞死”的現象日趨嚴峻,常表現為對蝦肝胰腺發紅、空腸空胃、白便等,這種情況會導致很多塘口出現不同程度的偷死情況;【饕墙浛趥鞑,其次是通過體表創傷和腮進入體內。對蝦在2-4公分時經常出現爬沙現象,多為覓食活動,蝦苗攝食沙里的微生物,這時極易誤食池底大量滋生的弧菌,若再趕上水體、天氣變化、低溶解氧環境、蝦苗體質下降,弧菌感染就再所難免。
這種病情發展非常迅速,死亡率和排塘率也極高,一旦發現有患病蝦苗,很快全池蝦苗也因此發病,從發病少量到排塘,時間最短僅2-3天。主要癥狀除紅腿、黃黑鰓、斷須、尾部潰爛等現象外,還有對蝦少量進食或不進食,空腸空胃,肝胰腺明顯萎縮,蝦體變得透明,活力較弱。
一、致病條件
在池塘當中、對蝦身體內潛藏著一定數量的弧菌,是不會影響到對蝦的生長的,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,弧菌才能演化成為致病菌。那么在什么條件下,弧菌才為致病菌呢?
1、水質不穩定、惡化、變差
池塘內的水質的好壞,直接影響到對蝦的生存。在優良水質的條件下,對蝦是不容易發生弧菌病的。
2、溫度是對蝦生長必須關注的因素
對蝦生長有最適合生長的溫度、最高溫度、最低溫度,同樣弧菌致病跟溫度也有密切的關系。有研究表明,在24~30℃的水溫情況下,對蝦因為哈維氏弧菌病而死亡的數量,會因為溫度的升高而升高。在溫度大于32℃或者低于28℃,哈維氏弧菌的生長速度會放慢,因感染弧菌病而死亡的對蝦死亡率都降低。溫度不僅能弧菌的“黏附”對蝦的能力,也影響其產生毒素的能力,可見溫度,在養蝦過程當中是多么的重要!
3、鹽度
鹽度是南美白對蝦生長必須關注的重要指標,隨著對蝦養殖不斷向內陸發展,淡水養蝦不再是新鮮事了。但是淡水養蝦或者高鹽度地區的蝦農需要注意,鹽度也會成為弧菌生長的重要條件。一旦鹽度變化過快,給對蝦帶來脅迫的時候,弧菌致病能力也增強。所以,在淡化蝦苗或者在養殖過程當中,不宜讓池塘的鹽度變化過快。
4、pH值變化過大
蝦農都知道,每個池塘每天由于藻類都在進行著光合作用,早晚的pH值是不一樣的,最佳的變化浮動在1以內為正常值。如果早晚pH值變化過大,會給對蝦造成脅迫,弧率致病能力同樣增強。
二、致病過程
弧菌致病和其他病原性微生物一樣,是取決于弧菌與對蝦之間的相互作用,致病過程同樣是經過弧菌黏附在蝦表面、弧菌侵襲到對蝦體內、弧菌在對蝦體內增殖并產生毒素這整個過程,而這過程又與弧菌產生的各種毒力因子有關。
黏附是弧菌感染的第一步,它對細菌侵入宿主細胞并有效發揮毒素等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,弧菌黏附素的受體尚不十分清楚。但是當對蝦體表因為寄生蟲寄生導致對蝦體表受傷、或者水質不好導致對蝦體表粘滑保護膜消失,弧菌感染的幾率就提高了。
所以弧菌疾病的預防措施重點是:
1、調整好水質環境,提高對蝦活力,降低感染幾率。
2、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程度,減少寄生蟲感染幾率。
三、防控方法
防治對蝦弧菌病,應盡可能消除傳染源及切斷傳染途徑,創造良好的養殖環境,同時提高對蝦抗病能力,提供充足的溶氧,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控制對蝦弧菌病的暴發,提高養殖成功率。
1、水質、底質、溶氧三者相互關聯,是控制水體弧菌的基礎。
弧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,也就是說如果做好對蝦外部環境等方面,那么弧菌的致病能力將大大降低。水質主要以溶氧充足,穩定(相對穩定)最好。投苗之后晚上要堅持開增氧機,中午開1~2h,如果水色過濃晚上要增加增氧力度。同時建議30天內一定要進行改底,建議每十天使用“金盾全能”、“鉑盾全能”、“蝦蟹底康”改底一次,無論池塘中有沒有出現氨氮、亞硝酸鹽偏高的情況,主要是為了建立池塘底部的生態平衡,同時也能穩定水質。
2、控制體內弧菌,提高對蝦自身抗病力,也是預防蝦病的重中之重。
養殖期間在飼料中添加“肝血通”、“轉肝靈”、“酶益添”、“復合免疫多糖”等,保護對蝦肝胰腺,增強對蝦體質,提高對蝦免疫力和抗病能力。同時,為防止弧菌的大量繁殖和繼發性感染,建議定期潑灑“噬菌蛭弧菌凍干粉”、“噬菌肽”或“弧菌凈(加強型)”,可以有效抑制水體和蝦體中的弧菌,有效防控對蝦弧菌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