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投放蝦苗的存活率是養殖產量與效益的保障,今天的文章我們談一談放苗后的一些管理工作。
一、蝦苗的狀態
放苗后幾個小時內,需要時常觀察蝦苗的情況。具體就是繞著蝦塘塘堤查看沿途水域蝦苗是否有浮頭爬邊發軟現象。除了浮頭,有些蝦塘蝦苗放下去甚至還會一直跳躍,此時,首先應該檢測pH值,氮、氨、亞硝酸鹽、溶氧等指標,這些大多都是蝦塘放苗前期準備不到位或是準備不當造成的。檢測后發現是使用不當肥水、清塘、底改產品、劣質飼料等毒源危害導致的。
二、檢測蝦苗的成活率
由于對蝦白天靜伏水底,晚上則活動頻繁。因此,我們也可以在夜間利用燈照進行觀察。由于剛放蝦苗,水色不至于很濃,所以夜間光照下能清楚地看到池內蝦苗的活動情況,如晚上池邊看不到蝦苗或很少,則說明成活率不高。還有一種方法也是比較準確的方法,就是在放養蝦苗的池塘內放入一只小網箱,放入100尾至200尾蝦苗,過2天到3天進行計數,計算成活數量和死亡數量,這樣能較為準確的得出成活率。
當發現成活率不高或者大多數死亡的情況時先不要急著補放蝦苗,而是測量水質各項指標是否達標。
三、放苗后要科學投喂
投食過程分為蝦苗期、育苗期、成苗期。不同的階段投食量不同,放苗后,一般經驗規律在放苗第二天觀察蝦的生長狀況、體色正常、活力比較好,這種蝦苗屬于適應水體環境,應激反應未出現,便可以開口喂食。
蝦苗期:對蝦養殖的蝦苗期,蝦苗適應了水環境,而且沒有應激反應情況下,開始可以以每10萬尾量,每天投喂0.5kg開口料,按照每天蝦的變化,每天增加8%左右投喂。天氣驟變、缺氧等刺激時,蝦會因為過渡反應產生應激,此時應適量喂食,因為此時的對蝦為了保護自我,機體大量流失能量,體內分解代謝增強,導致蝦體生長速率降低、不喜飲食、體質不如從前,此時應養水防護、適量增加免疫制劑、抗激類藥物。如杜仲葉提取物提高對蝦免疫力,保護對蝦腸道。
育苗期:養殖期到25至30天的時候,這個是一個關鍵時期。此時蝦從之前自己攝食水體微生物,比如浮游藻類,轉變成攝食飼料的過渡期,這個時期不是一個確定時刻,也叫轉肝期時刻。一代、二代苗來的比較早一點,普通苗最近兩年長的比較慢,有的蝦苗到35天才到轉肝期。通常判斷依據是看蝦苗是否上料臺,或者另一種檢測方式是觀察蝦體肝臟胰臟后面是否出現白膜,這個食性轉換的時間段是在對蝦養殖時,對蝦成長的一個過渡期,此時在投喂時可投放一些護肝保肝產品,如“轉肝靈”、“肝血通”、“漁樂健”等。同時要注意調節水質,水中的藻類不宜過多,多則影響蝦苗食性轉換并易于誘發肝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