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養蝦農戶都知道,對蝦的生長是需要經過不斷的脫殼來完成的,因此我們所養殖的對蝦最后產量如何、效益如何,一定程度上跟養殖過程中的脫殼環節的順利與否有直接關系。事實上,從拿P5的對蝦苗到出蝦,整個養殖過程要進行近五十次脫殼,如:蝦苗30~40小時脫殼1次;體重為1~5克的仔蝦4~6天脫殼1次;15克以上的大蝦一般2周脫殼1次。同時這些脫殼的成功與否跟池塘環境有很大關系,一旦水環境不佳,很容造成對蝦出現脫殼不遂、軟殼甚至因此導致死亡的現象。那么,養殖過程中造成對蝦脫殼困難的因素有哪些?如何預防呢?
一、了解對蝦脫殼的生理過程
1、脫殼前期:脫殼前,對蝦會大量攝食,大量吸收水體當中的鈣質及其他微量元素,進行營養物質儲存,為接下來的脫殼做準備。
2、脫殼期:一般對蝦都是在夜晚的上半夜進行脫殼,開始脫殼時對蝦身體會大量吸水,同時耗氧量也有所增加,舊殼破裂,新蝦長出,此過程只有短短幾秒或數分鐘。
3、脫殼后期:一旦成功脫殼,接下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蝦殼鈣化(硬殼),因為剛脫完殼蝦體比較軟,抵抗力差,很容易收到病菌的侵害,因此對蝦脫殼后會立即從水體當中吸收大量的鈣質及其他微量元素,完成硬殼。
二、引起脫殼困難的因素有哪些?
1、水質因素
對蝦池塘水質惡化,氨氮、亞硝酸鹽超標,pH值不正常,溶氧底(對蝦脫殼期間耗氧量大),總堿度過高或過低(影響水體緩沖力)等因素,造成對蝦體質下降,抵抗力差,在脫殼的時候很容易出現脫殼困難,具體表現在舊殼僅脫出一半或脫出舊殼后身體反而縮小。
2、底質因素
池塘藻類老化死亡加上一些殘餌、糞便等,沒有及時處理,長此以往這些腐生蛋白在池底發酵,引起底質惡化,不僅會引發有害菌的生長,而且還會導致一些有害生物如纖毛蟲大量滋生,使對蝦的甲殼發生礦化,新舊殼發生粘連導致對蝦蛻殼困難。同時藻類大量死亡都會產生毒素,誘使對蝦異常脫殼,對蝦因新殼尚未完全形成,舊殼又沒有順利蛻下而形成雙層皮。
3、營養因素
水體缺鈣,鈣是對蝦脫殼最重要的元素,水體鈣不足會造成蝦殼軟殼、脫殼不遂、脫殼困難等現象。除了鈣元素之外,還應當向水體添加其他比如鐵、鋅、錳等微量元素,因為微量元素作為多種酶的輔助因子或結構成分,參與對蝦機體多種新陳代謝過程,在維持對蝦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。因此,一旦缺乏就會對對蝦生長代謝、免疫機制帶來不良影響,影響對蝦脫殼。
4、天氣因素
在養蝦過程中,經常會遇到一些如臺風、暴雨、寒潮等極端天氣,這種天氣會影響池塘藻類的光合作用從而導致池塘缺氧,這一系列的影響會對蝦造成強應激反應,在這種狀態下對蝦會消耗大量能量來對抗這種應激,很容易導致對蝦體質下降,從而給其他病菌可乘之機,影響對蝦脫殼困難,甚至死亡。
三、如何預防對蝦脫殼困難?
1、加強飼料營養
飼料是蝦獲取各種營養素的最主要來源,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選擇品質好、營養均衡的全價配合飼料。此外需要定期搭配一些營養類產品,建議拌料“酶益添”、“活力肽”、“復合免疫多糖”、“免疫促長素”等營養物質,提高對蝦的抵抗力及免疫力。在保肝護腸方面,建議拌料“轉肝靈”、“肝血通”+“腸益生”、“聚能菌素”、“白便白斑寧(菌肽型)”等,促進對蝦肝胰腺及腸道功能的發育,滿足脫殼時的營養及能量需求。
2、保持良好的水質
定期改底,保持養殖水體中亞硝酸鹽、硫化氫等有害物質處于較低的水平,減少對蝦的危害作用;保持塘底的氧化還原電位處于較高水平,利于有機質分解和利用;維持平衡的藻相、菌相,保證養殖水體中有充分的溶解氧,及時消納殘餌和糞污,建議定期交叉使用“金盾全能”、“鉑盾全能”、“蝦蟹底康”等改底,減少池底有害物質的積累,同時向水體補充有益菌使之成為優勢種群,除了調節水質以外還能抑制有害菌的繁殖。
3、注意天氣變化
前面說到的一些極端天氣,在遇到這些天氣前后建議使用“解毒應激靈”+“復合vc應激靈”組合,以此解除水體毒素及提高對蝦抗應激能力。此外,除了在30天內的對蝦脫殼時間不固定外,其他基本上都是在農歷每月初一和十五左右,這時要加強觀察對蝦脫殼情況,及時“安進巨能鈣”、“脫殼活力鈣”、“微礦速補”等補充水體鈣質及微量元素,快速促進對蝦硬殼。